因科研发展需要,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氢能源课题组现招聘博士后若干名。欢迎有MOF/COF等多孔框架材料合成、吸附分离工程、膜分离技术、热催化/电催化/光催化等方向的青年才俊加盟。
一、导师简介:
胡志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和布鲁奈尔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多孔框架材料的合成、氢吸附存储、CO2捕集与利用、氨-氢能源转化等新能源材料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多个科研项目。在Chem Soc Rev、AIChE J、Chem Eng Sci等发表>55篇论文,被引超过5000次。撰写专著《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异相催化剂用于生物质转化》、《富氢液态化合物储氢技术》章节2章。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Frontier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副主编和Materials Today Sustainability青年编委。
合作导师,邹建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氢科学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入选2016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主要从事镁基能源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主持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轻质高强镁合金集成计算与制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总装部国防重大专项子课题等,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总装重大专项等项目,参与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等项目。在Science、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Energy Stor Mater、Acta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被引超过4900次。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件(排名第一),其中5项专利转让于企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40余次,其中做邀请报告18次,任分会主席6次,曾获201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2021年国际镁科学与技术学会年度产品奖,IFAM2015会议青年科学家奖,唐立新教育基金会优秀学者奖。
二、岗位职责:
1. 独立开展研究项目;
2. 协助管理实验室和指导研究生、本科生科研;
3. 积极申报各类基金项目;
4. 积极参与国外合作课题组联合研究。
三、博士后应聘条件:
1. 近3年内获得材料、化工、化学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具备扎实的化学、化工与材料知识基础,勤奋刻苦,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2篇及以上高水平论文;
2. 具有MOF/COF等多孔框架材料合成,纳米材料合成,气体吸附分离工程,DFT计算,热催化/光催化/电催化等领域研究经历;
3. 年龄不超过32周岁,保证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中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四、博士后待遇:
1. 薪酬采用底薪+绩效方式发放,底薪25万,在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福利待遇基础上,课题组另提供补助每年不少于5万元,奖金另算,具体薪资面议;
2. 全力支持申报合适的人才项目、科研基金,协助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等项目;
3. 提供推荐到国外著名大学如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维也纳大学、京都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顶尖团队继续深造的机会;
4. 享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住房补贴或申请博士后公寓,根据上海市博士后管理政策办理有关落户事宜,及其他上海交通大学规定的博士后相关福利;
5. 首个聘期满时,取得优秀科研成果且满足学校教职条件的,经个人申请和考核评估后可聘为正式教学和科研相关岗位。
五、应聘材料:
1. 个人简历(包含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发表论文、参与项目等内容)
2. 研究工作总结和未来科研计划(不超过2页A4纸)
3. 最快的到岗时间
六、 联系方式:
欢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才俊咨询洽谈,联系方式:zhigang.hu@sjtu.edu.cn。邮件主题请注明“姓名-博士后申请-学校”,并在邮件中注明最早入站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氢能源课题组招聘博士后(长期有效)
2022-11-09 今日浏览量:1 历史浏览量: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