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
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共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委员。从事先进镁合金研究30多年,2000年创建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凝聚了300多人的研发团队,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化和技术转移的良性互动。从事氢科学特别是固态镁基储氢材料的应用研发10余年,2019年创建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致力于氢科学领域的前瞻性基础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邓涛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致远”讲席教授,中组部特聘专家,科技部十三五材料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6),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2001),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于2003年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发总部工作。2012年回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
在Science、 Nature Energy、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of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论文,并拥有45项国际和24项中国专利和专利申请。曾获中国科大郭沫若奖,多项通用电气公司优秀人才和杰出技术奖,国际机械工程大会(2008)、国际电气工程大会(2010)、美国工程院百名优秀年轻工程师项目(2011)、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2015)、上海市育才奖(2016)。曾担任国际材联第二届国际青年材料科学家大会执行主席(2014),美国材料学会年秋季年会共同主席(2017),和国际材联第一届亚洲材料高峰论坛共同主席(2021)。目前任国际材料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材料学会理事及理事会外事委员会委员,国际仿生材料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国际期刊Chemical Reviews (化学综述)副主编,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和《中国材料进展》的编委。
邹建新
邹建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法国洛林大学客座教授,入选2016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996至2007年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及法国梅斯大学,获双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围绕镁基能源和结构材料开展了深入研究,主持并完成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总装部国防重大专项子课题等,目前负责材料基因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轻质高强镁合金集成计算与制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总装重大专项等,参与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等项目。在Science,Adv Mater, J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ta Mater, Scripta 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30篇,被引超过2800次(h影响因子=31)。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排名第一),其中3项专利转让于企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40余次,其中做邀请报告18次,任分会主席6次,曾获2018年上海市发明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IFAM2015会议青年科学家奖,唐立新教育基金会优秀学者奖,材料研究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奖励。
2018年 上海市发明技术二等奖
2018年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16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2016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2016年 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
2016年 唐立新教育基金会优秀学者奖
2016年 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2015年 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核心团队成员
2015年 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青年科学家奖
2015年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期莙政学者项目指导教师
2014年 中国有色金属材料(英文版)期刊优秀论文奖
2011年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
2009年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
曾小勤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市镁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能源材料研究室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工程与平台”专项指南专家。
2005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7次、人才计划奖励5次、国际学术奖励1次
袁广银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可降解医用镁合金、锌合金材料的临床应用研究,解决了医用镁合金均匀可控降解的难题,研发的专利镁合金骨钉已成功开展了十余例人体临床试验。拥有中外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实现技术转让1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引用4000余次。2019年当选为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用金属分会副主任委员。
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荣誉称号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7;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7。
陈接胜
陈接胜,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担任Frontiers in Colloidal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期刊的专业主编,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等期刊的国际顾问编委。合成了数十种新型骨架化合物,发展了多种主客体组装手段,制备了一系列新颖的无机复合体系,探索新型固体在催化和能源方面的应用。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的研究任务。
201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0年度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孙学军
现为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海军航空医学教研室教授,长期从事航海医学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国气体医学领域特别是氢气医学的带头人。兼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氢分子生物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氢分子生物医学发展专项基金副理事长和专家委员会主席。长期致力于氢气生物医学科普宣传和健康促进领域的应用推广。
曾获校A级教员、上海市育才奖等。提出急性氧中毒的发生的新假说,并得到多项基金的资助。
周培
上海市崇明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农业部第九届科技委委员、中国农学会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上海市科技兴农成果一等奖,获评“第十六届上海市科技精英”。
沈文飚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副理事长。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胡志刚
2016年5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工系,师从Dan Zhao教授从事MOF材料在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和生物质转化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工业化气体吸附-穿透实验装置的设计和组建。2017年7月起,在剑桥大学工程系和三一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师从Laura Torrente教授设计和开发利用液氨作为化学储氢载体和产氢前驱体的高效催化剂体系和基于工程控制原理来加快产氢效率的膜反应器装置,和Andrea Ferrari教授设计和开发绿色电化学剥离法合成单层/多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及其相关复合材料。2020年3月起,担任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化工系讲师(终身)、博士生导师和课题组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孔材料绿色合成,二氧化碳捕捉与利用,和天然气/氢气储存等。2021年11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氢科学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多孔材料(MOF, COF, zeolite, carbon等)的绿色大规模合成,氢相关气体分离,氢气储存,氨能源,和二氧化碳光电催化转化等。
2018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
2017 AIChE新加坡分会杰出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