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成立于2018年6月,是全球首个聚焦氢能源、氢医学、氢农学的综合性前沿交叉平台,是国内首家省部级氢科学重点实验室。已建成1个交叉科研中心、3个基础研究平台、3个应用示范基地。
中心集科学研究、科技转化、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四位于一体,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始终瞄准国际前沿,从制氢、储运氢、用氢、氢安全检测等环节实施攻关、重点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心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任务80余项,发表包括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顶尖期刊在内的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67项。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
中心汇集氢科学领域专家6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青年领军人物及四青人才29人。中心已建设研究生课程“氢能技术与材料”、“氢科学基础及应用”、“氢电化学”等,并已开展氢医学和氢农学交叉学科学生培养,最终建设具有交大特色的“氢科学”专业。
中心本着“以人为本,有进有出,只求所用,不求所有,动态发展” 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动态引进国内外致力于氢能源、氢医学和氢农业的创新人才,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
-
从应用需求出发开展多层次的前瞻性基础研究,综合校内相关团队的研发优势,通过多学科和多技术的深度融合和交叉,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及关键共性技术重大突破,将本校级平台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氢科学及技术创新中心。
中心计划三年内建成上海市氢科学研究平台。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及关键共性技术重大突破,支撑上海市氢产业发展;五年内建立国家氢科学研究平台,为我国未来的能源环境转型、生物医药、农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十年内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氢科学及技术创新中心,汇聚氢科学领域国内外一流人才。 -
平台将全程开放吸引、引进上海交大乃至全球优秀科学家,使本平台成为汇聚该领域国内外一流人才的研究中心,成为培养我国氢科学及技术青年才俊的摇篮。
该研究平台的科研产出将引领世界氢科学技术发展,并为我国未来的能源环境转型、生物医药、农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
主任 丁文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氢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氢科学技术研究会会长,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知名镁氢材料专家,秉持“寓精于料,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研究理念,先后创制了世界上性能最优、质量最轻的镁稀土合金,其中5种合金列入国家标准,2种进入国际标准,实现了镁合金主承力结构件应用跨越,在我国新一代“大国重器”研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材尽其性,顺行而为”,丁文江院士充分利用镁活泼的“缺点”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优点”,开启了可降解镁人体植入器件的新时代。在国际上率先突破镁基固态储氢材料批量制备技术,并在能源、医学、农业、冶金化工等领域攻关应用技术,让镁氢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医疗、农业等领域大放异彩,使中国占据了镁氢材料的国际话语权。累计培养了300余名优秀研究生奔赴国家建设主战场。在SCI/E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科技发明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曾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上海市科技功臣”、“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常务副主任 邓涛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致远”讲席教授,中组部特聘专家,科技部十三五材料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6),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2001),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于2003年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发总部工作。2012年回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
-
副主任 邹建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曙光学者,法国洛林大学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中法徐光启合作计划项目。
-
主任助理 杨海燕
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国家公派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办公室主任,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参与撰写英文专著一本。
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
电话:021-54740302
邮箱:qingzhongxin@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