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搜索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天然气可以直接开采,今下几乎完全依靠化石燃料制取得到,如果能回收利用工程废氢,每年大约可以回收到大约1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可观。氢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同时被誉为21世纪替代化石燃料、控制地球温升、解决能源危机最理想的"终极能源"。随着政策强力支持和相关技术突破,氢能源产业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暴...
近年来氢在生命和生物领域的重要应用也逐渐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关注,由此促进了氢医学和氢农业等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在2007年,日本太田成男教授证明了氢气具有极强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地中和体内有害的自由基,由此开启了氢分子医学研究的热潮。
在新农业领域,氢气作为未来的绿色农药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早在1964年,美国生物能源研究者伦威克等就发现了氢气的植物学效应,即用氢气处理冬黑麦种子后萌发速率更快。然而,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与深入研究,直到近年来随着氢分子医学研究开展的深入,氢气植物学效应被重新获得关注和研究。目前,“氢农业时代”正在快步走入寻常百姓家,主要应用包括种子萌发、花期调控、提高抗逆性、提高病虫害抗...
名师讲堂/科普课程
丁文江院士受邀东方卫视《未来邀请函》:中国“镁” 走向世界
第一讲 走进神奇的氢世界—氢认知
科研队伍
丁文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氢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氢科学技术研究会会长,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知名镁氢材料专家,秉持“寓精于料,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研究理念,先后创制了世界上性能最优、质量最轻的镁稀土合金,其中5种合金列入国家标准,2种进入国际标准,实现了镁合金主承力结构件应用跨越,在我国新一代“大国重器”研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材尽其性,顺行而为”,丁文江院士充分利用镁活泼的“缺点”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优点”,开启了可降解镁人体植入器件的新时代。在国际上率先突破镁基固态储氢材料批量制备技术,并在能源、医学、农业、冶金化工等领域攻关应用技术,让镁氢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医疗、农业等领域大放异彩,使中国占据了镁氢材料的国际话语权。累计培养了300余名优秀研究生奔赴国家建设主战场。
曾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上海市科技功臣”、“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科技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邓涛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致远”讲席教授,中组部特聘专家,科技部十三五材料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6),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2001),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于2003年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发总部工作。2012年回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
在Science、 Nature Energy、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of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论文,并拥有45项国际和24项中国专利和专利申请。曾获中国科大郭沫若奖,多项通用电气公司优秀人才和杰出技术奖,国际机械工程大会(2008)、国际电气工程大会(2010)、美国工程院百名优秀年轻工程师项目(2011)、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2015)、上海市育才奖(2016)。曾担任国际材联第二届国际青年材料科学家大会执行主席(2014),美国材料学会年秋季年会共同主席(2017),和国际材联第一届亚洲材料高峰论坛共同主席(2021)。目前任国际材料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材料学会理事及理事会外事委员会委员,国际仿生材料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国际期刊Chemical Reviews (化学综述)副主编,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和《中国材料进展》的编委。
邹建新
邹建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氢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202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6)

2023年国际镁业协会IMA未来科技奖(1/6)
2022年度“中国有色金属优秀科技成果”(1/7)

2022年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创新争先奖
2021年国际镁学会年度产品奖
2018年 上海市发明技术二等奖

2018年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16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2016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2016年 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
2016年 唐立新教育基金会优秀学者奖
2016年 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2015年 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核心团队成员
2015年 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青年科学家奖
2015年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期莙政学者项目指导教师
2014年 中国有色金属材料(英文版)期刊优秀论文奖
2011年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
2009年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
邬剑波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和2007年于浙江大学材料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12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化工系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多项研究课题。
胡志刚
胡志刚,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氢科学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领军人才(海外)、上海浦江人才。曾任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助理教授。


2023"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市一等奖(教师2/7

2023JWKJW “源创杯创新创意大赛全国二等奖

上海领军人才(海外)

上海浦江人才(A类)

AIChE新加坡分会杰出博士论文


袁广银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可降解医用镁合金、锌合金材料的临床应用研究,解决了医用镁合金均匀可控降解的难题,研发的专利镁合金骨钉已成功开展了十余例人体临床试验。拥有中外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实现技术转让1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引用4000余次。2019年当选为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用金属分会副主任委员。

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荣誉称号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7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7。


宋成轶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2008年于复旦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2013年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光、电、热性能研究及纳米材料自组装。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作为技术人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点项目。
1)2015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获得一等奖; 
2)2015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得一等奖
孙学军
现为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海军航空医学教研室教授,长期从事航海医学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国气体医学领域特别是氢气医学的带头人。兼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氢分子生物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氢分子生物医学发展专项基金副理事长和专家委员会主席。长期致力于氢气生物医学科普宣传和健康促进领域的应用推广。
曾获校A级教员、上海市育才奖等。提出急性氧中毒的发生的新假说,并得到多项基金的资助。
周培
上海市崇明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农业部第九届科技委委员、中国农学会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上海市科技兴农成果一等奖,获评“第十六届上海市科技精英”。
沈文飚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副理事长。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液化空气集团2018科学挑战赛“液化空气科学奖”

氢科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成立于2018年6月,是国际首家致力于氢能源、氢医学、氢农学研究的交叉平台,是首家聚焦“氢”领域关键共性科学问题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是上海市和上海交通大学战略性布局的前沿交叉平台。

氢科学中心集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围绕氢制备、氢储运和氢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前瞻性科学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引领性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大突破,实现氢科学整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最终打造氢科学研究策源地,建设成为氢科学国家战略研究智库,为氢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查看更多>>